第六卷 第一百零七章 不替代孩子成长(1 / 1)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梦影3 1567 字 11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异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

天力灵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看法与你的不同,没什么奇怪。因此,对于服饰,你可能喜欢修身的,而孩子却偏偏休闲的、随意的;对于发型,你喜欢大众化,孩子却喜欢标新立异;甚至于人际交往理念,你看重的可能是真诚,孩子更崇拜的可能是他的外表。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记住这一点,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与我们有所不同。

孩子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的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比如孩子可能比你更灵活,更热情、更直爽。但同时,你的执着,你的深思熟虑,也可能孩子不具备。毕竟孩子的另一半基因来自你的爱人,也毕竟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孩子。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你对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如何对你,你的粗暴、强硬会让孩子对你不屑一顾,接下来你的任何说教都是孩子的耳旁风。一位家长为了惩罚孩子,把孩子关在储藏室三个小时,孩子像刘胡兰一样宁死不屈,始终没有低头。其实,学会把大人那些挖苦讽刺的话当耳旁风对孩子是好事,起码保证了孩子不会受伤害。和你一样认为自己确实不好的孩子很容易走极端,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但并不一定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你早年早年考大学可能靠得是起早贪黑,而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意却可能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是下苦功熬时间能解决的事,得对症下药。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做出相应的改变。有些家长口口声声喊,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好;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开始反思:我该怎么做,才是合格的家长。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学”到了才更重要。因此,“教”孩子重要,使孩子学到更重要。(有一位四岁男孩的妈妈很苦恼,因为外表强壮的儿子很懦弱。和小朋友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不敢要回来;被别的小朋友打了更是不敢还手。应该接受指导的是这位妈妈,当儿子的玩具被抢走后,带着儿子一起走到小朋友面前,说:“这是我的,还给我。”让妈妈带着,是给儿子壮胆;孩子想要回来,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所以,由妈妈示范。妈妈说一句,儿子学一句。一次不行,两次;好好说不管用,就大声说,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再不行。就跺脚,再不行,就抢。 教导儿子保护自己的权益没错,关键是怎样做才能达到目的。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重要。家长经常嘱咐孩子:“好好学习啊。”孩子嘴里应着,实际上不明白,怎么才叫好好学习?老师讲课也是一样。自己觉得讲明白了,学生未必能听明白。真正会讲课的老师通常会问学生怎么想,先让学生说,针对学生的误区,再做合理的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老师教小学生。未必是合格的老师。这也正是为什么家长辅导孩子功课困难的原因。家长自己会做,但死活给孩子讲不明白,还不断埋怨孩子笨。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发送渠道和接收的渠道不通。因此,我们要学会说,我说明白了吗?而不是。你听明白了吗?和小孩子说话,语句要简短,否则会阻碍他对信息的接收,唠叨之所以不管用,就在于信息太复杂。

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两个孩子的妈妈,被孩子们的打闹搅得很烦躁,于是这么说:“现在我的耐心像西瓜一样大”,过了一会儿,又说“现在我的耐心像芝麻一样大,我希望在她被粉碎之前,你们能停下来。”孩子们很乖的安静下来。因为他们听懂了妈妈的话。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的话没有效果,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比如让孩子收拾自己的屋子,整理自己的书包等,这些经常提醒,却效果不明显的唠叨改成便条,效果要好的多。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孩子是跟随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学习,而不是家长的指令。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反应,孩子看到了,也会跟着做。很多家长纠结于,宝宝摔了跟头,要不要去扶。有一位爸爸是这样做的,儿子摔倒后,爸爸也跟着趴在儿子前面,哎呦了一声后,马上爬起来,拍拍土继续向前走。儿子也照爸爸的样子,爬起来,拍拍身上,继续走。家长的行为,孩子会复制,正所谓说到不如做到。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要先想一想孩子会不会不明白,修正了才开口。

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哭,可以表达孩子的不满、愤怒,以及恐惧。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并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来满足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家长的责任。多数家长允许孩子有正面情绪,却不允许孩子伤心、害怕、愤怒。这是不对的,一个孩子有各种情绪的体验能力,才是正常的。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孩子会不会把你吓着?

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在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容易让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都会追随。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采用那个方法。

提供更好的方法是帮助,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也一样。上高三的小高成绩老是不理想,他爸妈的惯常理念就是儿子不用功,因此总是指责儿子懒惰。应该先仔细问清小高的做题情况,原来,他的出错原因在于考试时由于紧张,有些题干较长的题目根本没读完,这样,信息接受不完整,怎么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呢?所以,商定的解决办法是,再做题时,拿起笔,仔细把题干中的所有关键点都勾划出来,这样,就避免会做但是做不对的情况。)

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至今未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对一件事我们知道的办法越多,我们做起来的把握就越大。

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使他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在尝试的过程中,犯错是必然的。没有错误,就没有成长。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的身上做成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赖和缺乏自信。这一点,有深刻的教训供大家参考。小于在读大学之前,就是在她妈妈的老母鸡般的翅膀下长起来的,没有住过校,不会处理和室友的关系,也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刚进大学时,为了打水买饭洗衣服的事,忙的焦头烂额;同时也为陌生的同学关系紧张的常常哭泣。长期的家长替代导致了孩子的依赖,同时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缺乏自信。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有能力照顾自己。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培养出来。

“爱”不可以作为筹码。这份爱若因为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会渐渐变得不在乎它。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最为筹码。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便对孩子冷酷无情,让孩子丝毫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而同时,也有很多孩子,因为家长不能满足他的一些需求,做出杀害父母的极端行为。今天的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原因。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只要;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让我们牢记这两句誓言,阔步走向亲子关系的成功之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