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异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
多数孩子在学龄前都会自主学习,学语言,学成人的各种动作行为,喜欢探究和刨根问底。这不奇怪,因为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为什么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后会厌学?会丢弃自己的天性?
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呢?被誉为全美最优教师的罗恩?克拉克,也算是西半球比较严格的小学教师了,他成功地将很多基础很差的孩子送到了自己都想不到的高度,最终有所成就。采访过无数名人的奥普拉评价他为“最了不起的人”。罗恩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热爱学习,并且有志于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在谈到中国教育的问题时,他说“在中国,如果老师强迫孩子去学一些很难懂的概念和知识时,你却不为这些概念和知识增加乐趣和实践机会,那么你们就会错失让孩子一生热爱学习的机遇。”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喝水。”
罗恩教学的出发点就是绝不能让枯燥进入课堂,要通过自己——一位教师,把任何知识、技能的有趣点展示给孩子们。在讲雨中的小树林野营的一课时,他觉得这个故事实在很枯燥,便让孩子们第二天带伞上学,关上灯,放上雨打在篷布上的录音,在这个情境中,把这课上完了。这节课对孩子们来讲好短好快。
李荫莲校长讲过,小学阶段的那点学习内容,你现在不教他,到了一定年龄,他自己也会懂的。因此,我们相信,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绝不在学习内容本身上。关键是学习行为,要让孩子们建立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让他们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这才是小学教育给人生的大礼。而不是加减乘除或之乎者也。然而,现实却是怎样的呢。
80%孩子厌学——北京某所知名初中的一位学生说,孩子80%厌学,也许不得不学,等到上了大学就去放松,或者等到毕业了再也不要去看书!因为够了!因为从小到大受到的压抑已经让这些孩子对学习够了!
在为了提高一两分而努力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不可能有精力关注孩子们的兴趣。而学生们呢,在一种长期的、慢性的压力之下,这是一种痛苦的心理体验,厌学是正常的。不可能诞生什么兴趣,更重要的是,这还将造成他们一生的厌学情绪。
或许也有例外,个别好胜心强的孩子能为了分数而学习,但这种学习的兴趣点也是指向学习内容以外的。不可能长久,当失去竞争环境,他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减。拿奥数来讲,据统计,自1986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竞赛到2009年,共有10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更连续6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个人获得菲尔兹奖(青年数学家的国际大奖)。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教学人才。一些奥数班里出来的优秀小学生,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都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从一开始就从兴趣入手进行教学,短期成绩可能不会那么“辉煌”,但最终的结局可能会是惊人的。
而对大多数好胜心不强的孩子来讲,只为了分数和竞争而学习。是对学习兴趣的极大摧残,对学习内容本身提不起兴趣,学习排名又不好,他们会变得意志消沉,生活灰暗。这些孩子将来也很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变得不自信,对这代人来讲,这才是最致命的!一个不能进行终身学习的人,他很难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变化。而不自信的人,他的一生也会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将来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自我调整。
总之,今天的教师们必须有这样的责任心:千万不要拿孩子做工具,来成全自己的职业成就。今天的家长们也必须意识到: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注重兴趣,要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性,不要拔苗助长。
如果我们不能减低社会竞争给教育带来的压力,我们是不是可能先隔离出一块净土,让小学阶段的孩子能静静地、快乐地、符合规律地成长,等到了中学,甚至高中再让他们去打拼吧。这样做的孩子能积蓄后劲,长远的未来会充满光明。
芬兰教育据说是全世界第一,“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芬兰前总理阿赫的这句话,让人深有感慨。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指出,芬兰教育以“平等”和“珍视每个孩子”为最大特点,从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理念与方法,根本目的是造就人格完善、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公民,这样才能形成世代良善的文化循环,最终成就国与民的共同繁盛。“芬兰教育不相信考试”,这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此文颇新颖,特抄录如下:
芬兰教授帕思-萨尔博格曾应邀到新加坡发表演讲。他透露,芬兰法律规定,学生在六年级之前,都不能以等级或分数来评断他们。他说:“我们要求用文字描述,详细说明,而不是简单地用分数或等级来评断。因为每个孩子各有所长,教师只有通过种种活动来了解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
他说:“我们不相信考试。学生读书12年,唯一的考试是在十八九岁,进大学前的高考。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我们教育制度的优点,就是把合作而非竞争的精神植入其内。我们不怕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会对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感到恐慌无助。我们相信俄罗斯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学生今天学会合作,明天就有竞争能力’。”
芬兰学校不考核教师,也没有教师评鉴报告,教育部官员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教师的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
芬兰的教育着实让人开了眼界,联想到我们中国教育,考试几乎是一个法宝,不但有期中期末考试,平时还有单元考试、月考等,用分数或等级来评断学生,由此产生所谓“分数崇拜”,让教师和学生深陷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难以体现教育要培养人的根本目的。甚至,通过数字评价,教师也被用分数或等级来评断,让教育更加数字化,和芬兰的教育更难以比较了。当然,中国的国情与芬兰不同,教育体制也有区别,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芬兰的教育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奥马尔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头脑里充满了智慧,而且稳健、博学,为人们所敬仰。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他:”您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刚—开始您是否就已经制定了—生的计划了呢?“奥马尔微笑着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才知道制定计划是没有用的。“当我20岁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用20岁以后的第一个10年学习知识;第二个10年去国外旅行;第三个10年,我要和一个漂亮的姑娘结婚并且生几个孩子。
在最后的10年里,我将在乡村地区,过着隐居生活,思考人生。“终于有一天,在前10年的第7个年头,我发现自已什么也没有学到,于是我推迟了旅行的安排。在以后的4年时间里,我学习了法律。并且成了这一领域举足轻重自的人物,人们把我当作楷模。这个时候我想要出去旅行了,这是我心仪已久的愿望。但是各种各样的事情让我无法抽身离开。我害怕人们在背后斥责我不负责任,后来我只好放弃旅行的想法。等到我40岁的时候,我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了。但总是找不到自己以前想像中那样美丽的姑娘。直到62岁的时候,我还是单身一个人,那时候我为自己这么大一把年纪还想结婚而感到羞愧。于是我又放弃了找到这样一个姑娘并且和她结婚的想法。后来我想到了最后一个愿望,那就是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下来。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如果患上疾病,我连这个愿望都完成不了。这就是我一生的计划,但是一个也没有实现。”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放在制定漫长的计划上,只要你想到要做一件事就马上去做。放弃计划,立刻行动吧!“奥马尔最后说。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与其给孩子制定漫长的学习计划,不如督促孩子立即开始行动,把握好当下的时光。在具体行动中,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或许会有新的想法。如果适时做出调整,或许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成长、发展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亲身活动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促进大脑思 维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学不应该只是讲和听,而必须通过做去感受、发现和升华。这样做的目的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着眼于创造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