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苏堡村刘老汉家(1 / 1)

迷途在1643 拉拉袖 2159 字 4个月前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迷途在1643最新章节!

苏堡村位于洪洞县东北15公里处,有几十户人家,属于大村,洪安涧河从西往东流过,可是此地土地以旱地为主,水浇地只是靠近河滩边几块地,因为这里的地貌是黄土丘陵,坡地多,刘老汉家就在一个坡地上,一家七口守着一大片的土地,因为连年干旱,土地贫瘠,不要说亩产量,就说说这一个山坡地大约有一百多亩,才打小麦4千斤左右,这4千斤粮食还是每天刘老汉带着全家起早摸黑,从洪安涧河取水得来的产量,看看这产量,产出快要赶不上种子了。可如果不去种粮了,全家得饿死,像现在这样,好歹还能留下点口粮,这村上有些人家没什么劳力的,每到青黄不接时,就成群地出去要饭了。

还好啊,刘老汉家有三个儿子,二个闺女,全是成年,加上老婆子操持,半饥半饱勉强活着。

自从前年起,来了官府的人,把各家的田地丈量后,在村里地头靠近河边山坡上打了二十一口井,说是让大家种几亩土豆、玉米、红薯三种抗旱的粮食,说是在抽苗时浇点水,等抽穗时再浇点水后,产出的粮食能亩产上百斤,还在村里选出个村长,大家把老族长选上去了,结果洪洞县老爷说,当村长的人选年龄要40岁以下,还要能识文断字,这不是便宜了我老汉家么,我老汉命好,让大儿阿大前几年读了几年私塾,每月能领3元钱,在村里又来了一个叫农技员小吴,这小伙子不错,人勤快和善,还住在了我家,又带来了种子,每家每户都有,要求这三样种子都种上,现在我老汉是村长家了,必须要带头种上,把最好的地给种上,还要去说服每家多种上几亩,听小吴说,每家最好能种上3亩地,这样才能不用去逃荒要饭了,哎,小吴还年轻啊,说话不知轻重,癞蛤蟆打哈欠,口气不小,老汉种了一辈子的地了,还说亩产,能给个饱肚,就烧高香了,可人家不听劝啊,这不,这小伙跟我杠上了。

小吴叫吴炳发,是黎城希望小学第一批正式结业出来的,在四年级后,就分科,学的就是农业技术,这也是在学校里报名最多的学科,吴炳发的老家是左权县人,在1642年时躲兵灾逃到了黎城,后然父母全在黎城办的工厂里做工,当时吴炳发13岁就进了黎城希望小学读书认字。现在被分配到了洪洞县推广高产粮食作物。

吴炳发整天串东走西,帮助劳力不作的人家堆肥,号召全村把牛粪羊粪收集起来,跟一些枯草麦秸混合后说道等待发酵用作肥料。这就让许多村民不解,以前村民直接把牛羊粪拉地头作肥料了,这堆肥发酵还是第一次见到。后然的做法就更荒唐了,要求每家每户,先在屋前地头下种,把发酵后的肥料及烧饭后的草木灰等物,全部用在不到一亩的地上,混合黄泥土洒上种子,盖上芦席,每天浇上水。

用刘老汉的说法,家里的傻大个特别听从吴技员的话,每天跟在屁股后面,当了村长后把自家的地也不耕了,到了晚上数落他几句,小女芳芳还帮着老大一起打岔,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啊。

也有许多家,不听吴技员的话的,按着老一套,种小麦,在这种山坡地上种小麦,靠的就是老天能在发芽时能下点雨水,现在有了深井,就不用去河滩上取水了,只直在井边上挖沟引水,可是水往低处流,这些深井全在坡地下,自然灌溉有限,还得往上背水,不过也减轻了许多的劳累,只要手动上下压水,就能源源不断地出水。

此时的明代农民播种小麦还是扬洒的办法,所以出来的小麦苗,一丛丛的,密布不匀,而吴炳发学到的技术是三样高产作物的育苗,这样就对犁地的深度,地沟的挖掘等有要求,等种上玉米苗后,还要有垄距、苗距都有要求,土豆苗跟红薯苗要有土垄间距等,这些全是新的种粮技术,足足一个多月的育种、育苗教学,不知不觉中,刘老汉的二女芳芳跟吴炳发也育出了爱情的种子,在芳芳的眼中,吴炳发就是神授之人,什么湿度啊、温度啊、养分啊、光合作用、嫁插技术、叶形、株形。母本出苗、移栽听着新鲜,却处处有学问,比起那些读书人不知强了多少倍,每一次看到吴技员,眼里全是小星星。

在这个时代,农民种地,缺少的不是别的,就是农具,不同的农具干不同的活,可此时只是一把锄头,犁地只是一架木犁,有条件的用牛,大都是人拉,而犁头就是几个枣树做的木尖子,这样犁出的地,只是在地面上拉个花花,这就要说道明朝官府的盐铁专卖,铁器价格很高,普通的农家卖不起,在江南还好,佃户多,东家总能采办这些铁犁头,可是在西北地区,特别是在山西,陕西等地,农民只能用木犁头。

这就要吐槽一下后世电视剧里的误导了,好像铁器不要钱似的,可以这样说,大多数百姓家中,没有铁锅的,如果谁家里有一只铁锅跟宝贝一样,只有那些大户士绅人家才有,农民做饭烧菜用的全是瓦罐,想吃个炒菜,对大多数人来说很不容易,而普遍只是篜、煮、烤就是因为铁锅金贵,炒菜在明代没有普及的原因。

这几年来,黎城最忙的就是农具厂,生产加工的全是跟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比如:铁楸、镐子、犁头、沟铲、铁耙、铁锅、铁铲,生产最多的就是犁头和铁锅,因为黎城的犁头用上好的钢制成,而这种铁犁跟以往的不同,是一种新式的曲犁,受力小,翻土容易,犁的深,一个人就能轻松驾驭。

而铁锅的品种农具厂开发了许多式样,有平底的,圆底的,桶型的,大大小小,全是冲压而成,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铁锅的价格也随之下降,最也不是奢侈品了,而是必需品,其它的铁制品就放手给了地方上那些手工业者去做,比如:菜刀、镰刀、钉粑、马掌、铁钉,砍刀、斧子等一些生活铁制品。

古代的农民是很保守的,面对这种新的作物想推广,需要时间去证明,所以黎城在这方面为了更快地解决农民吃粮问题,在这些新的推广区出台了许多的小恩小惠,比如:种上一亩红薯就奖励一只铁锅,种上十亩玉米就奖励一只铁犁等,就这样许多人家才多多少少种上几亩地,这些地大多全是贫瘠的山坡黄土地,好在玉米耐旱,红薯不挑地,土豆只要有钾肥就能高产,对于这些吴炳发一清二楚,凡事开头难,只要等到产出,接下去的推广就会很容易,到时在各种细节上再慢慢实施。

好在老天爷给力,在关键的时候,下了几场小雨,虽然旱情依旧,全村忙乎半年,到了收获的时节,刘老汉家在吴炳发的鼓动下,种了10亩的玉米、2亩的红薯、2亩的土豆,这半年来,吴炳发对这些新作物只是锄了一次草,追了一次肥,在旱情严重时,鼓动大家浇点水抗旱,随后的二个月就一直没动作。还别说,这玉米地里的长势喜人,能长一人头高,等到长出了玉米后,全村人家对着这些作物就有了新的认识了,还有红薯地、土豆地,虽然苗不大,听吴技员说,就是缺肥,如果栽种时有底肥的话,就能亩产800斤以上,为了这句话,刘老汉又跟吴技员杠上了,还拉来了村里几位老人,什么?能亩产800斤,这不是开玩笑吗?自古以来没见过有什么粮能打800斤,能有400斤,某老汉就在祠堂前当着族中人,给吴技员下跪,某也下跪,也算我老汉一个。

为了验证吴技员的大话,刘老汉主动出击,叫上了全家及村里族长及几位老汉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先是丈量出一亩的玉米地,在刘阿大村长的带领下,大家七手八脚地扳玉米棒子,眼看着地头的棒子是越来越多,越堆越高,吴技员会心地露出了笑脸,边上的芳芳时不时地为心爱的人儿擦擦脸上的汗水,自己的心儿甜的灌了蜜,红朴朴的小脸、明亮的双眼羞涩地望着。

等大家把一亩的玉米收成完,望着地头上堆起来的玉米棒子全发呆了,各人全沉默了,接下去就等刘阿大称重了,随着阿大喊出亩产460公斤,一石等于53公斤左右的话,换算成明朝的石,就是9石啊,地头上的人全惊着了,此时吴技员说道,亩产能有9石,还要除去外皮跟里面的棒芯,实际也就5石左右。如果,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较好的地块,收成在15石是没问题的,这一次没人说不信了,刘老汉也不抬杠了,有了这么好的收成,大家当然喜悦大于面子,只要能给全村人吃饱饭,做什么都可以啊,随着刘老汉地头的音讯,全村人慢慢全来看热闹了,接下去就是红薯地跟土豆了,许多村里的壮汉也加入了挖红薯、挖土豆的大军,不到半个时辰,2亩红薯、2亩土豆挖的精光,看着地头上堆的跟小山似的红薯土豆,全村人全懵了,经过阿大称重后报出红薯22石、土豆18石时,在场的所有人全目瞪口呆,突然就听见老族长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说道:要是早几年有这种高产粮食,老伴及小女就不会饿死了,随着这话一说,整个地头上哭声一片,谁家没有饿死过人啊。大家全趴在地头上痛哭,这场面有点怪,最后吴技员喊道:“从今往后,只要大家全种上这种高产粮,最也不会有人饿死了,明天起,今年种上这三种粮食的人家,可以收割了,到时我会给大家演示这三种粮的吃法及用途。”

这一天注定是全村最开心的时刻,吴炳发俨然成为了全村最受欢迎的人了,随即烦恼也随之而来,上门说媒的络绎不绝,直急的小芳芳直跺脚,这跺脚的还有一批人,许多村民不愿种上新粮后悔的也在跺脚,而老族长用拐杖在跺地,指着面前的几个老汉说道:必须得下跪,不光是你们,全村人都的给小吴技术员下跪。

村中祠堂外搭起了几口大锅,吴技员手里拿着大勺子,在指挥着一群大妈大嫂喊道:“先把土豆去皮,切成条,接下去油炸,这是一种吃法,刘嫂子,你把土豆洗一下,放在这罐里煮熟,也是一种吃法。还有王大妈,你把这几个土豆放在炉灰中让它烤,又是一种吃法。最后拿几个土豆来,我要切成细丝,准备好咱们山西的老陈醋,就等好吧!

红薯可以生吃,也能煮着吃,还能嗮成干,又能做粉条,还能酿酒,这红薯藤叶能喂牲畜,全身都是宝啊。

这玉米掰下来后,可以磨成粉,跟小麦一样,可烙饼子、做成馒头,还能做成爆米花。一个字,香!”

公元1647年春,一场自发的轰轰烈烈春耕在苏堡村开始了,经过去年秋季的高产作物大丰收,村民对新的粮食有了进一步认识。去年开始就行动起来了,堆肥、挖沟、砌储水窖等,刘老汉今年要种植50亩的玉米,10亩土豆、10亩红薯,剩下的河滩地距水近种小麦,这是听取女婿吴技员的话。经过去年的事,阿大,阿二、阿三全说到了婆姨,等着来年成婚,芳芳跟吴技员的婚事也定了下来,现在吴技员在村祠堂边上挂了牌,苏堡村村公署,由阿大成立了村民兵队,吴炳发成立了农业科技所,办了夜校扫盲学习班。为了支持苏堡村的春耕生产,洪洞县还运来了多种农具,县里下来的人说了,今年家家户户不光有余粮,还要改善居住条件,到了明年把现在的土坯茅房,黄土洞子全改成砖瓦房,到时会有县政府牵头,带领大家一起造房,这个叫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以前家家户户各过各的活,现在不同了,就像有了主心骨,生活有奔头了,村民积极性也提高了,各自忙着自家地头。吃饱饭的人,跟以前吃不饱,区别很大,所以说,中国的农民要求最低,也是最勤劳的,真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社会,才能把这些村民逼到拿起锄头造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