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巴黎】(1 / 1)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民国之文豪崛起最新章节!

跟太平洋比起来,横渡大西洋就要快速得多了。

周赫煊这次乘坐最新式的快船,半个月时间都不到,便已经抵达法国西海岸。

勒阿弗尔港。

周赫煊走下轮船悬梯,忍不住朝附近的沙滩看去。

20多年后,这里的沙滩将会炮火纵横、枪林弹雨。从附近登陆的盟军士兵,一直攻入城中,整个勒阿弗尔市被打得稀巴烂,八万多市民无家可归。

嗯,诺曼底登陆。

周赫煊没有在这座城市逗留,带着孙永振直奔火车站,然后急匆匆朝巴黎而去。

龚古尔文学奖即将公布获奖者并颁奖,周赫煊的获奖希望很大,所以那边急匆匆把他叫过去。

事实上,这个奖项的流程设置是不合理的。按照此时的交通交通情况来看,一位亚洲或美洲的作家如果获奖,根本来不及去参加远在巴黎的颁奖仪式。

诺贝尔文学奖就考虑周到得多,早早宣布评选结果,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留给获奖人慢慢赶路——10月份宣布结果,12月中旬颁奖。

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有点特殊,一直拖到11月,瑞典文学院都还在争论当中。

早在八月份,本该筛选出5名最后候选人,瑞典文学院的成员突然抽风,足足选出27人的大名单。一直到十月,本来应该评选出获奖人,但连续四轮投票都无法通过。

问题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投票规则上,只有得票率超过半数的作家,才有资格最终拿奖。

然后搞笑的一幕出现了……

第一轮投票结果:托马斯·曼(德国小说家)4票,史蒂芬·乔治(德国诗人)4票,周赫煊5票。作废。

第二轮投票结果:托马斯·曼5票,史蒂芬·乔治3票,周赫煊5票。作废。

第三轮投票结果:托马斯·曼6票,史蒂芬·乔治2票,周赫煊5票。作废。

第四轮投票的时候,瑞典文学院把其他候选人剔除,单独对托马斯·曼和周赫煊两人进行投票。结果是:托马斯·曼6票,周赫煊6票,1票弃权。

神特么弃权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就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而弃权的那位老兄,人家的理由很充足,那就是无法判断两位候选人孰优孰劣。

一直到李石曾给周赫煊发电报时,瑞典文学院终于进行第六轮投票:托马斯·曼7票,周赫煊6票。

得票超过半数,这次终于有结果了。

中国那边铺天盖地吹捧周赫煊的时候,其实瑞典文学院已经揭晓答案,只不过消息没有传过去而已。

获奖者:德国小说家,保尔·托马斯·曼。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托马斯·曼虽然获奖,但他公开表示非常不爽。因为他觉得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是《魔山》,评委会居然说他是因为《布登勃洛克一家》获奖,这是对一位伟大作家的侮辱!

瑞典文学院里有几位院士同样不爽,因为他们非常喜欢《神女》,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的作品。但却因为某些人的顽固,无法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周赫煊,这实在太遗憾了。

后世人们经常开玩笑说,诺贝尔奖属于终身成就奖,没有一大把年纪,你都不好意思去领奖。

如今的诺贝尔奖稍微要好些,经常颁发给年轻人,但仍旧会考虑候选人的资历和影响力。

托马斯·曼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了,其获奖作品是已经出版十年的小说。他在欧洲名气极大,影响力也非常恐怖,参与投票的人好几个都跟他认识,比人脉周赫煊也比不赢啊。

还有就是,《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描写资产阶级的小说,对西方评委而言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神女》所展现的中国社会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公布后,没人质疑其公正性,反而被认为非常正常,托马斯·曼获奖属于实至名归。

至于周赫煊,他虽然没有最终获奖,但在欧洲文坛却打出巨大名气。因为小道消息早就流传出来,一个中国青年作家,让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公布日期推迟了一个月。

据说,至今还有两位评委对此愤愤不平,认为《神女》远比《布登勃洛克一家》更优秀。

……

12月6日,巴黎车站。

周赫煊还没走出车站大厅,便看到外头站着数百中国人,他们高举“欢迎周先生”的牌子,人手一本法文版《神女》,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耐心等待。

周赫煊见状,连忙快步走过去。

李石曾就站在人潮的最面前,他看到周赫煊出现,立即热情地过来握手道:“明诚啊,你这次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

“当不得大家如此厚爱。”周赫煊说。

李石曾又给周赫煊介绍了几人,都是些在法的知名华人。至于那些举着牌子迎接周赫煊的,则大多是留法学生会成员。

周赫煊不敢倨傲怠慢,跟李石曾他们寒暄过后,立即走进人群跟大家握手,连连说道:“辛苦诸位了,让大家在这里挨着冻苦等。”

“周先生,签个名吧!”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着《神女》说。

周赫煊接过钢笔,放开扉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男生答道:“我叫傅雷,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同时攻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我特别喜欢先生的《神女》,这次肯定能荣获龚古尔文学奖!”

“希望如此吧。”周赫煊多看了眼前这个学生两眼,提笔在扉页写下:傅雷同学惠鉴——周赫煊。

一看到傅雷索要签名成功,旁边的留法学生纷纷效仿,周赫煊瞬间陷入了签名潮。

李石曾笑着看了一阵,过来说道:“你们还是放过周先生吧,他估计都还没有吃午饭。”

周赫煊边签名边说:“石曾先生,这附近有什么好的餐厅,我请客,全体都去。”

“那估计是坐不下,人太多了,”李石曾笑道,“我知道有一家中餐馆,是欧战赴法华工开的,咱们可以去那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