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大战将起(1 / 1)

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全民学武在大明最新章节!

刘三多的后台在思考怎么对付刘三多和李应元的时候,大明浙江巡抚裕谦却在自己府邸接待兵部右侍郎杨嗣昌,与对方商议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英吉利人占领定海县一事。

“肥翁兄,前日你派人送来‘平英策’一本,我这几日仔细研读,觉得越看越有滋味,觉得道出解决这英吉利人侵扰问题的良策,真是叹为观止啊。

只不知著述这部‘平英策’的又是哪位大才,可否引荐一下?”裕谦拍了拍桌案上的一本书,问道。杨嗣昌字文弱,自号肥翁,亲近之人多以此称呼他。

听到裕谦夸赞“平英策”,杨嗣昌却显得有些尴尬,似乎这其中另有原委。

“既然舒亭兄见问,我自当如实告知,只是这‘平英策’作者倒是有些蹊跷之处。”杨嗣昌被人认为是当今崇祯皇帝最信任的文臣,年纪轻轻就成为兵部侍郎,前途不可限量,本人平时也精干,被认为是知兵之能臣,此时便向裕谦娓娓道来。

“先父生前曾主持过陕西之事,期间多有不服王化者起兵造反,所以平素多招募武林人士,以为护卫,遇到战事也能依赖。

其中一位姓谢的幕僚出力甚多,他这人本是一位先帝年间的举人,后却因为喜欢武艺,拜当世一位高手为师学武,不数年便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高手。

本来,山陕不靖,与这位举人也断了数年消息,未曾想数日前便找来。本以为此人只是来叙旧,没想到他却献上这本‘平英策’,说有这本策子,英吉利之乱大可轻松解之。

我观这本‘平英策’,发现书里内容详实,所述对策也都精妙,叹为观止,便让人抄写一份送到舒亭府上,以便观瞻。

只是,关于此书的作者,我本以为是这位谢举人所写,没想到这位谢举人却说不是,是他的一位师弟干冒奇险,深入定海贤弟,近距离观察英吉利人所行所为后撰写的,还说他这位师弟至今身在险地,生死不明,希望我们解了定海危机后为其传扬其名,好叫人知道有过这么一位忠义之人。

我问他这师弟姓名,他却不愿意提及,说他这师弟还在定海查探英吉利人消息,唯恐我们这边行事不密,泄了他的师弟名字,反害了他师弟姓名。只说等他师弟脱离险境,才会细细告知。

是故,我却也不清楚这‘平英策’作者的名字。”杨嗣昌知道这平英策的来源事关重大,涉及到能否信任的问题,便仔细陈述。

“哦,如此说来倒是一桩异事了。”裕谦听完便有些沉吟,思索一下问道:“那位举人姓谢,可否问一下,其师是否姓陈?”

“然也。”杨嗣昌点点头。

裕谦立即心中雪亮,知道杨嗣昌所提及的人是谁,此人豪侠任义,在武林中声望卓著,倒是可信之人。但是,此人出身有些不好,与教中之人有些瓜葛,却不是朝廷中人喜闻乐见的人物,至少不能公开传扬与其交往。

杨嗣昌把这等隐秘事都说与自己知道,一方面是知道自己与其亲厚,不会往外说出去,另一方面是明白这平英策的来源非常重要,如果一时不察,中了英吉利人的反间之计,反而不美了。

不过,既然那位姓谢的武林人物素来重信义,又因为师门的缘故,对倭寇等海外来的海盗恨之入骨,那么这份平英策的内容就有很多可信度了。

“按照这本书所述,英吉利人看似只有三千人马,但有火炮数百门,又兼船体坚固而高大,若是硬攻必然导致官兵死伤惨重,所以不能轻易攻击,此为正理。

可笑官府之人此前多小看英吉利人,认为对方人少船也不多,可轻易伐之,如今看来却是谬论。对方竟是船坚炮利,军纪森严,背后又有泰西第一大国撑腰,如果没有此平英策提及,我们恐怕就要吃亏了。

只是,平英策里又提及驱虎吞狼之术,认为应鼓动扶桑倭寇先和英吉利人打个两败俱伤,官军再看情况从中渔利,不知肥翁觉得如何呢?”裕谦向杨嗣昌问道。

“此计大为可行。”杨嗣昌思付一下回答,如果他不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也不会推荐给裕谦看。

“定海本是东南倭寇大本营之一,被英吉利人仓促占领之后,各地倭寇人心浮动,都想尽快反击回去,把定海重新拿到手里。

此时我们略一撩拨,这些海寇必然甘之如饴。只是,具体怎么撩拨这些倭寇,这虎狼相斗之后会是谁胜谁负,官军又应该怎么应对,这些倒要我们细细思量。”

“肥翁说得在理。”裕谦呵呵一笑,同意对方的说法。于是,两个人摊开海图,仔细商讨,商议如何应对这英吉利海盗和扶桑倭寇,竟一直商谈到了深夜。

只是,两人谈及的平英策,如果李应元看到会大吃一惊,竟是与他最早撰写的平英策大相径庭。

有关英吉利人的军事布置,基本跟李应元的平英策保持一致,武器的各项参数,也是原样照搬,全部没有改动。

但到了文字部分,尤其是应对英吉利人方案的策论部分,却是大改特改,几乎找不到原来策论的影子。

李应元写的平英策本来文字十分平实,根本就没想过修饰,只想用最普通的语言最真实地反映自己想法,这却是因为李应元觉得这种策论文字如果过于华丽,反而会喧宾夺主,有可能曲解写作之人的本意。

只是,谢迅却比他老于世故,知道如果不加修饰,这些大明文官就会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因此全部用华丽辞藻修试一遍,使得这篇策论骗死骊六,文采斐然。

不过,这还是其次,谢迅对策论的内容也做了巨大改动。本来李应元的文章比起打败敌人,更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即经济上通过开海禁和解除各行业限制的方式,提高财政收入,为军费的增加打下良好基础;军事上则是主张废弃军户制,建立戚家军式的雇佣军,并大力仿造和购买泰西军械,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等。

然而,到了谢迅这里,却明白一旦这样写了只会起到反效果,这些大明文官非跟文章作者拼命不可,连英吉利人的威胁都会放在后头,因此便做主把这些内容全部删除,用自己的想法填充上去。

于是谢迅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驱虎吞狼之策,用扶桑倭寇先行对付英吉利人,事后不管谁胜谁负,对大明只会是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定海地理位置独特,正好是倭寇从扶桑到大明东南沿海或从大明回扶桑的必经之路,也是海盗们销赃和买卖明朝货物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对倭寇的意义重大,而且倭寇认为被英吉利人占领定海,只是一时疏忽而已,对英吉利人的武力强大没有切身的认识,刚好都可以利用。

当然,谢迅也写到,事后如果英吉利人胜利,便要先行怀柔,一定程度上允许对方买卖货物,但必须要坚持让对方把定海土地让出来等,事后还要想办法建立自己的海军,增强军力等。

不过,以大明文官们的德行,对方只会看重驱虎吞狼的部分,剩余内容只会赞几句有余韵,不会认真想着去了解和执行,这却不是谢迅能左右的事情了。

此外,谢迅还提出派出勇敢的士兵坐上装满火油的小船,然后迅速靠近英军战舰,用斧钉将船头铁链固定到对方站船上,再用火药点燃火油后下海逃生等有效战法,这却是谢迅对海战比李应元这个纸上谈兵之辈更熟悉,因此想到用明军当前实力对付大型战舰的更好办法。

总之,这份谢迅版的“平英策”与李应元版的“平英策”大相径庭,更多体现出谢迅对明朝文官们的熟悉,也更适合大明官员执行。

而李应元写的“平英策”不见得不好,但是其内容过于惊世骇俗,让这些文官看到,只会急于将写作之人绳之以法,却不会想着按照其想法去做,这却是李应元年龄太小,过于天真的地方了,算是明朝版的图样图森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