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www.91ab.top,最快更新异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
从一个故事说起:有位母亲,曾把可能成为神童的九岁儿子带到爱因斯坦面前,请教怎样才能使孩子的数学更精进。爱因斯坦回答:给他讲些故事。这位母亲还是不停地追问有关如何让数学更好的答案,爱因斯坦说:如果想让他变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讲故事真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神奇?今天的内容主要来自台湾出版的《故事是教养的魔法棒》,作者是来自于澳洲的有着三十多年说故事经验的、被称为“故事医生”的教育工作者——苏珊?佩罗,她将讲诉:怎样用具有疗愈性功能的故事,改变孩子的失序行为。
故事的神奇魔力:心灵的疗愈
人们都知道故事的趣味与教育意义,却还是容易忽视故事神秘和强大的力量。故事籍着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你内在的心灵和自我,在改变着你的同时也成为你的一部分。
二十一世纪初,在用来传递感情的听说能力,逐渐被冷冰冰的电子产品取代的情况下,一群有远见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治疗师决定做了一个大范围的调查,去了解哪些人在用故事帮助着人们身心的健康。由此,遍布各行各业的爱讲故事的人纷纷浮现,各种联盟和研讨也会因此成立。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一个总部位于美国的、运营完善的国际性组织“疗愈性故事联盟”,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弘扬口述传统,让人重拾说故事的乐趣。
苏珊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在长达30多年的幼儿教育资历里,她通过收集整理、创作“疗愈性”的故事,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帮助了许许多多的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什么叫做“疗愈性故事”。疗愈(healing),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使达到平衡,变得健全或完整,疗愈失序行为的方式”。通过故事疗愈孩子失序行为的方式,就是透过讲故事来帮助孩子恢复平衡和补足缺失。
在这个创作模式中,“隐喻”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帮助孩子与故事建立连接。具体化负面的失衡状态以及正面的平衡状态。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将会升起张力,进入失衡的状态,最后会跳脱这种状态,进入健康而正面的解决方案。
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传统文化中,部落或社群的睿智长者也身兼导师,他们天生就会利用隐喻和故事来教育孩子。透过有智慧的故事,引导和启发孩子的行为,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以正面、肯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从一个故事看故事的疗愈性作用。听故事是具有疗愈效果的。不论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激发想象力。而特殊的故事又具有改善或疗愈特定状况的效果,“恢复健康、达成平衡、变得健全”,使孩子的行为或状况恢复正常。比如:在苏珊所在的幼儿园里。一个平时很安静的四岁小男孩,某天却不断打翻物品,原来是之前男孩目睹了自己的家被一场大火烧毁了。虽然妈妈向孩子解释,房子是有保险的,很快就能重建,但是可怕的经历还是深深影响着他。
苏珊于是编了个故事给他,让受到伤害的孩子很快恢复了平静。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场丛林大火烧毁了草原。只留下了兔宝宝安然无恙的睡在洞穴中,因为他们的洞穴在很深的地底下。大火之后,绿油油的青草要几个星期才会长出来,但是兔宝宝很快就重返青草地,在上面蹦蹦跳跳了。
简单的故事传递两个关键的讯息:1、兔宝宝是安全的;2、环境也会慢慢恢复正常。这个故事证明,对于小孩来说。让他们运用想象力模拟情况,远比接受大人的理性解释更有效。
什么叫失序型行为?所有的孩子都有行为不当或令人不快的时候,事实上,一些被认为有问题的行为,单纯只是特定年龄受到刺激或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例如,两岁的孩子在受到限制时会大发脾气,三岁的孩子偶尔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六七岁的孩子有点鬼鬼祟祟、遮遮掩掩、甚至撒谎,这些都是正常的。而有些行为则是需要家长谨慎看待的,比如:对他人权利造成不公平的干扰、伤害或侵犯的行为,伤害环境或其他生物的行为,明显伤害孩子自身的行为,频繁出现不符合孩子年龄的倒退行为,干扰孩子学习或是阻碍孩子使用已学会技能的行为,行为本身并无不当、但发生在错误的时间或地点(例如在室内扔球,在学校图书馆里大声唱歌或喧哗),时常造成问题、且多于一人认为不恰当的行为等等。
这些就是所谓的“失序行为”,往往不是短暂恼人的行为,而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处理的。其中具有针对性创作的疗愈性故事,就是帮助这些孩子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疗愈性故事针对孩子失序行为的作用。故事的作用,并不是把坏行为变为好行为,也不是把淘气的孩子变成乖孩子,而是要使某种异常的行为或状态达到平衡状态,让事物恢复该有的平衡状态:从不爱惜变为学会爱惜,从不整洁变为较整洁,从不诚实变为诚实。
如果5岁的孩子常在家乱扔玩具,可以给他说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在故事中赋予玩具生命,就可以让孩子懂得爱惜和尊重玩具。可以试着构建这样的画面:小娃娃喜欢别人摇她喂她,不喜欢被乱扔,小锅和勺子喜欢为娃娃喂餐,不喜欢被乱扔……故事里每个玩具都应该有一首短短的歌,大人在游戏时间唱这首歌会很有帮助:
我是一个小娃娃(小汽车……),我很可爱
请你轻轻摇着我(推着我……),不要用丢的!
父母如何使用疗愈性的故事。如何给孩子选择、创作、讲述具有疗愈性功能的故事,苏珊从故事中的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这三方面,给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1、隐喻的神奇作用。苏珊的大儿子五岁时第一次去看牙医,牙医告诉孩子:有一颗牙齿需要银色的星星帮助才能更牢固,当我把星星放进去的时候会有点疼,但是星星会在牙齿里住很长一段时间,照顾你脆弱的牙齿。通过这趣味的隐喻,孩子很快消除了紧张并充满期待。这趣味的一刻,让苏珊见识到了隐喻的力量。父母发挥好隐喻的作用,可以给到孩子很多帮助:和孩子相处时,一定要有意识的使用隐喻。以整理玩具为例,可以想想哪些东西爱整理、有条理,选好之后,可以在打扫时讲给孩子听,例如“小小精灵,最爱干净,东西从来不乱丢,摆放整齐真用心”。
根据情境和孩子的年龄,仔细选择具有疗愈效果的隐喻,构思出相应的情节或经验。一个生长在有10个小孩家庭的孩子,家里每个孩子出生时,母亲都会带回一个特别的蛋糕和平常家里吃的不同的蛋糕,母亲告诉昂首期盼的孩子们:这是你们的弟弟妹妹从天堂带来的蛋糕。于是孩子都很期盼和珍惜这个蛋糕,通过这种方式,其他家庭成员都带着敬畏和惊叹迎接每个新生儿,而没有嫉妒或埋怨的心态。
前后一致和重复性的情节架构。不应该说教或引发内疚感,爸妈要做的只是将事件忠实的呈现。前后一致和重复性才是孩子健康发展的要素,而非不断的刺激和变化。给年幼的孩子说故事时,一定要不断重读,并且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展开同样的情节,这样孩子很快就会熟悉整个故事,期待倾听下文。会让他们充满信任和安全感,会升起温暖和喜悦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重复”也将帮助到孩子体会到时序的规律和生命的延续,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乐感和语言能力。
积极而富有远见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定要积极,要有远见,不能造成孩子的内疚感。不同的行为和状况,需要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很直接,例如,如果故事针对爱抱怨的孩子,明显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孩子用声音来做更有意义的事儿,而不继续抱怨,而有些方法就比较复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对孩子说出诠释,这样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做出结论,以看不见的方式默默的发挥作用。
另外,道具和故事结合,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道具不一定要买,自制的简单物品反而具有神奇的效果,而且含义深远。比如说,用黄色毛线为王子编制一顶皇冠,为爱帮忙的小精灵缝制一顶毛帽,将魔法戒指或者画有图案的木盾送给常被欺凌的孩子,作为他们的护身符。